本文系《粤厨宝典》丛书作者潘英俊先生原创作品,旨在饮食文化及烹饪技术研究
正文 :
【资料图】
清代(1616年―1911年)陈微言撰写的《南越游记》就有“ 番禺多种黄姜,以其末染诸香屑为香线、香饼。又可涂龙眼干,使其色黄,充上果,而远行不蠹。为果箱者资之,故龙眼壳多味辛 ”的记载,
从中说明广东人用“黄姜”染色由来已久。
“黄姜”与“姜黄”不要混淆,它们的名字虽然只是首尾相调,却是不同的植物。
后者是姜科[Zingiberaceae]姜黄属[Curcuma]姜黄[ Curcuma longa L.]等的根状茎,是著名的膳食香料。
姜黄的详细知识请见《 》。
而前者则是多年生缠绕草质藤本单子叶植物纲[Monocotyledoneae]百合亚纲[Liliidae]百合目[Liliales]薯蓣科[Dioscoreaceae]薯蓣属[Dioscorea]下辖具黄色茎的成员,是一种天然赋色剂。
“黄姜”是俗称,它包含以下学名的植物。
又名“黄姜”“火藤根”“火头根”“枕头根”“黄连参”“地黄姜”“野洋姜”“姜黄草”“穿地龙”“哑边姜”等,
拉丁学名 Dioscorea zingiberensis C.H.Wright。
其根茎横生,茎纤细,具纵皱纹或浅槽,在分枝或叶柄的基部两侧微凸出,或具短刺。叶互生,盾形、三角状卵形或长卵形,边缘浅波状。
蒴果干燥后蓝黑色,表面附有白色粉状物,翅近半月形,顶端微凹,或近于截形,基部狭圆形。
种子扁卵圆形,周围呈薄膜状的翅。
花期在5~8月份。果期在9~10月份。
( 以上橱窗的商家及商品,与本文作者及头条号没有必然关系,选购时应与商家核准货品真实 )
又名“黄姜”“老虎姜”,
拉丁学名 Dioscorea panthaica Prain et Burkill。
其根状茎横生,圆柱形。茎左旋,平滑,黄绿色,有时带紫色。
叶互生,三角状卵形,顶端渐尖,基部深心形或宽心形,边全缘或微波状。
种子每室2枚,生于中轴中部。
花期在5~7月份,果期在7~9月份。
黄山药图谱
又名“黄姜”“粉萆薢”“黄萆薢”“九子不离母”,
拉丁学名 Dioscorea collettii Hook.f.。
其根茎横生,竹节状,长短不一,断面黄色。茎圆柱形,左旋。
叶片三角状心形或卵状被针形,先端渐尖,基部心形或宽心形,边缘波状或近全缘。蒴果三棱形,先端稍宽,基部稍狭,表面深褐色,成熟后反曲下垂。
种子2颗,着生于中轴中部,成熟时四周有薄膜翅。
花期在5~8月份,果期在7~10月份。
叉蕊薯蓣图谱
又名“黄姜”“黄萆”“黄萆薢”“土黄连”“粉萆薢”,
拉丁学名 Dioscorea collettii Hook.f.var.hypoglauca(Palibin)C.T.Ting et al.。
与“叉蕊薯蓣”外貌十分相似,区别在于它的叶为三角形或卵圆形。花期在5~8月份,果期在6~10月份。
以上植物晒干的根茎磨成粉末即为俗称的“黄姜粉”,从肉眼看与“姜黄”的粉末几乎无异样。
但是,“姜黄粉”有甜橙、生姜和南姜的混合气味,而“黄姜粉”无香味气息,仅有如杉木板的气味。
粉背薯蓣图谱
原来,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蓬勃发展,传统缓慢的养殖方法已不敷社会的需求。
例如养鸡业再是走地放养的话,相信再无充足的平价鸡可售。
所以,为了保证供应,农户们唯有采用棚养的方式加饲料来生产,即俗称的“棚养鸡”。
如此一来,鸡的品质便失去了保障,“鸡肉、冇黄油”是广州人对“棚养鸡”的印象,从而导致他们喜爱的“白切鸡”失去昔日的光彩。
( 以上橱窗的商家及商品,与本文作者及头条号没有必然关系,选购时应与商家核准货品真实 )
厨师们试图改变这个现象!
最初,粤菜厨师在“浸鸡”时采用食用色素调色,如柠檬黄等。
但是,食用色素弱点是着色过于均匀和死板,以至明眼人一看就知放了色泽。
而天然色素很多时会受制于脂肪、蛋白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,反而显得自然。
“白切鸡”就是利用“黄姜”的这种优势改变了“冇黄油”的印象。
这样,“黄姜”便渐渐成为粤菜厨师的新宠!
中医认为“黄姜”味甘、苦,性平、凉。功能解毒消肿。
据《中国植物图谱数据库》称,当中的“盾叶薯蓣”为有毒植物。
但据民间反映,只要不过量服食,它不仅无毒,而且还是一种滋补品。 根状茎含薯蓣皂苷元较高,是合成甾体激素( 类固醇激素, Steroidhormone )药物的重要原料。
不过,能够毒鱼也是千真万确的。
全文完
( 以上橱窗的商家及商品,与本文作者及头条号没有必然关系,选购时应与商家核准货品真实 )
标签: